杜润生谈毛泽东的认知误区
如《短史记》此前所述,1950年代,毛、刘之间,围绕着具体的国家发展路径,存在严重分歧。①因是之故,毛泽东一度欲改革人事,变更接班人;1953年更发生高岗欲将刘少奇拉下马的政治插曲。高岗败亡,乃在于其逾越了组织活动界限,以至于“毛泽东不得不以增强党的团结的名义,公开批判高岗,以平息党内纷争。”对于高岗的自杀,1959年在庐山上,毛泽东仍“觉得遗憾”。②
此后,刘少奇虽未继续坚持己见,而选择与毛泽东在基本路线上保持一致,但并不意味着分歧的消失。随着统购统销、私营工商业改造、农村合作社风暴等探索频繁遇挫,二人间的意见分歧仍在激化。而且,这种分歧,已扩展至事实判断层面。
譬如,据新华社《内部参考》,因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4年冬,浙江农村已出现大量耕牛死亡和出卖、宰杀牲畜的现象,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③;陕西省据不完全统计,1954年死亡耕畜20万头④;1955年2月,按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部估计,近两个月内全省死亡耕牛约3万头⑤;湖南省据不完全统计,自1954年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死亡耕牛2.2万余头,死亡原因,除天寒因素之外,主要是农民对合作社的疑虑和不满⑥。
再如,1955年4月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先念,也向毛泽东报告:“1954年入秋以来,城乡上出现了若干严重的情况,……农村情况相当紧张,……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粮、煤油和其他工业品,有的也供应紧张,到处排队,……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⑦
虽然就上述信息,采取了一些缓和、补救措施,但毛泽东很怀疑这类现象是否具备普遍性。
1955年,毛泽东在南京郊区饶辰乡十月农业合作社
杜润生认为毛泽东这几年已对高级干部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印象
1955年4月,毛泽东南下视察;5月1日,即表态称:合作化还可以搞快点。农民生产消极,那只是少部分的。前一段出去,看到沿途的庄稼都长得很好,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很高。麦子长得半人高,谁说生产消极?农民办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但给合作社说好话的人不多。所谓缺粮,大部分是虚假的,是地主、富农以及富裕中农的叫嚣。柯庆施说下边有三分之一的干部对待合作化存在右倾消极情绪,这和上边有关部门领导不无关系。⑧
5月5日,毛泽东又发出严肃警告:“不要重犯一九五三年大批解散合作社的那种错误,否则又要做检讨。”⑨——4月20日,刘少奇刚刚召集中央书记处会议,将“停止发展,全力巩固”确定为农村合作化今后的总方针,该警告的针对性一目了然。
对于此种事实判断层面的巨大分歧,50年代因农村工作,与毛泽东有过多次近距离接触的杜润生,深有感慨。据他理解,毛泽东当日已陷入一种认知误区:
“主席……对于各方面报来的关于农村存在的紧张情况不能不予关注,因而对我们提出的某些缓解政策表示支持,但他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战略部署,并没有任何变化。并且他这几年已形成了一种印象:党内不少人包括一些高级干部,思想还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讲什么确保私有财产,公私一律平等,靠小农经济吃饭,这种思想阻力,必须打破,为总路线开通道路。当他得到一些符合理性预期的讯息时,就认为这才代表着事物的本质、主流,那种不符合理性预期的讯息,就认定是表面现象,非本质的支流。……后来,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有过按是否符合‘大方向’来判断思想是非的做法,……陷入了认识的误区。”⑩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讨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注释:
①《毛泽东建国初期因何不满刘少奇?》,《短史记》第131期。②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P310。③④⑤⑥《内部参考》,第37期,1955.2.17;第9期,1955.1.12;第23期,1955.2.1;第25期,1955.2.3。⑦李先念:《加强对商业工作和私商改造工作的领导》(1955年4月),收录于《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⑧⑨袁小荣编著:《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P159-177。⑩杜润生:《五十年代初期我与毛泽东主席的几次见面》,收录于《缅怀毛泽东》(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P381。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