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标准与Webkit源码探究DOM -- 获取元素之getElementsByTagName
按照标签名获取元素 -- getElementsByTagName
标准
- DOM 1在
Element
和Document
两个interface中均有定义,原型NodeList getElementsByTagName(in DOMString tagname)
,指明按照先序遍历遇到的顺序排列,不会抛出任何异常,参数"*"
返回对应document或者element下所有元素。注意这里指明返回的是一个live的仅含有Element
的NodeList
。 - DOM 2里定义仍在
Element
和Document
,增加了带namespace的NodeList getElementsByTagNameNS(in DOMString namespaceURI, in DOMString localName)
(Element
,Document
),引入了localName
的概念(只有ELEMENT_NODE
和ATTRIBUTE_NODE
才能有)。 - DOM 3(
Document
,Element
)特别声明XML应当对标签名的大小写敏感,非XML则依照文档类型自己对待大小写的风格来决定是否敏感。实际上浏览器对HTML都会先将标签转统一换成成小写后再去匹配,所以只能匹配到实际标签名为小写的元素。 - WHATWG (
Document
,Element
)将返回类型修改为了HTMLCollection
,并解释了通过localName
产生HTMLCollection
的算法。注意算法的第二步实际上规定了在非HTML文档里,标签名大小写敏感;而在HTML文档里,任何大小写的标签都会被统一转换成小写后再去匹配,所以只能匹配到实际标签名为小写的元素。 - DOM 4(Document,Element) 目前与 WHATWG 基本一致
DOM Tree Accessors
DOM 1 与 DOM 2 的 HTMLDocument
interface 里定义了一系列"DOM Tree Accessors"
readonly attribute HTMLCollection images
readonly attribute HTMLCollection applets
readonly attribute HTMLCollection links
readonly attribute HTMLCollection forms
readonly attribute HTMLCollection anchors
attribute HTMLElement body
这意味着在HTML文档里可以用document.images
获得所有<img>
元素,用document.links
获取所有带有href
属性的<a>
元素,用document.links
获取所有带有name
属性的<a>
元素,用document.forms
获取所有<form>
元素。另外获取<body>
可以使用document.body
。
自 HTML5(W3C,WHATWG)开始还定义了document.head
,删去了document.anchors
,增加了获取<embed>
的document.embeds
和目前与之相同的document.plugins
,以及获取<script>
的document.scripts
。
自 DOM 1 便在Document
定义了document.documentElement
来获取根元素并保留至今,在HTML文档里即<html>
元素。
兼容性
- IE 5.5 不支持
*
作为参数获取所有元素。IE6以上的IE以及各大浏览器均按照标准实现了getElementsByTagName
。 - 虽然
document.scripts
,document.embeds
和document.plugins
直到HTML5才标准化,不过各版本IE和其他浏览器的现行版本都支持 document.head
需要IE9+才支持。其他DOM Tree Accessor基本在各版本IE和现行的浏览器里都有支持。
Webkit 代码分析
类似getElementsByName
,getElementsByTagName
在ContainerNode
里实现。由于标准里对XML的特殊规定,这里会依据文档类型,换用TagNodeList
或者HTMLTagNodeList
作为NodeListsNodeData::addCacheWithAtomicName<>
的template specialization(参见WebCore/dom/ContainerNode.cpp)。
TagNodeList
实现的elementMatches
是:
if (m_localName != starAtom && m_localName != element.localName()) return false; return m_namespaceURI == starAtom || m_namespaceURI == element.namespaceURI();
这里starAtom
就是标准里说的*
。先比对localName是否相符或为*
,然后比对namespaceURI是否相符或为*
。由于没有大小写转换步骤,所以遵循标准,是大小写敏感的。注意这里比对namespaceURI的步骤相对于getElementsByTagName
是多余的,之所以加上是因为getElementsByTagNameNS
也用TagNodeList
,这样就可以偷懒不用再多写一个比对namespaceURI的版本。不过getElementsByTagNameNS
用的其实是addCacheWithQualifiedName
而不是addCacheWithAtomicName
,其实addCacheWithQualifiedName
和addCacheWithAtomicName
的不同也就是它拿TagNodeList
直接提前做好了template specification而已(参见WebCore/dom/NodeRareData.h)
HTMLTagNodeList
实现的elementMatches
是:
if (m_localName == starAtom) return true; const AtomicString& localName = element.isHTMLElement() ? m_loweredLocalName : m_localName; return localName == element.localName();
按照标准所说,如果被比对的元素是HTML namespace里的,转换为小写再比较。注意这里没有比对namespaceURI,毕竟getElementsByTagNameNS
不用它(标准里没有指明getElementsByTagNameNS
需要转换大小写,所以用TagNodeList
那个大小写敏感的过滤足矣)。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