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大楼

北以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为邻,东以武汉城市之肺国家森林公园为邻。2016年11月,一栋占地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浅灰色大楼将在东校区拔地而起,华中大校园内又将添一贴近科技、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景观。

  3月23日,记者获悉,光电信息大楼设计方案在校长办公会上审议通过。这标示着升级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为何要打造升级版的光电国家实验室?升级后的实验室是个什么样的?建的光电信息大楼有何亮点,与实验室有何关系?升级后的光电信息学科发展有何目标动向?围绕师生心中的疑问,记者力图为您一一解读。

缘何升级

  2014年3月,武汉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扎扎实实地推进自主创能力提升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卓有成效地在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信息产业等重点战略性兴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取得产业链和创链的突破。4月,我校就提出建设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这一设想得到了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时任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建设工作,组织市政府专题研究设计方案,满足升级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功能需求。2015年3月20日,武汉市市长万勇来校考察时表示坚持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作为武汉市光电子产业的重要支撑,光电国家实验室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武汉市将会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为落实武汉市有关会议精神、支持学校发展、推动这一建设,东湖高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先后9次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听取进度汇报或参加工作推进会,督办、推进有关工作,还亲自审定设计方案。

  据介绍,2003年11月筹建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经过11年多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研究基地,在国际光电研究领域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伴随着实验室和学校的快速发展,实验室现有的空间、学科发展布局及开放性需要优化,实验室与武汉市产业发展的需求匹配、服务成果转化、工程化与产业化等方面能力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据了解,光电国家实验室除了需要在原有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激光与太赫兹技术、能源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光电探测与辐射等六大领域上提升能力,未来还需要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增设方向。另一方面,目前光电国家实验室大楼门前的交通拥堵、高架桥建设、建小区基建等,都对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噪音、灰尘、振动,严重影响了微纳光电材料制备和光电器件研制以及精密测试等工作。光电国家实验室迫切需要的发展空间,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和能力提升。

  丁烈云表示,打造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是适应国际光电领域发展趋势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适应国家产业战略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期望通过的规划布局与调整,把握发展先机,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完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创集聚、产业集聚,为实现武汉光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支持光电国家实验室继续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持光电国家实验室在国际光电领域继续位于第一梯队的地位,同时优化学校光电信息学科布局,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教育部、武汉市、东湖高区的支持下,学校决定在东校区光电信息大楼,完成光电国家实验室及光电信息学院、电信学院的整体搬迁和升级。

升级在哪里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夯实科技创链,实现创驱动发展”,副校长、光电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骆清铭向记者介绍了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战略,“我们希望对武汉光电产业起到切实有效的支撑作用,成为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机构”。

  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国际光电学科前沿发展态势及实验室的已有基础,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将继续努力做好“顶天立地”的工作,努力打通科技创链上的“堵点”,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对接。

  丁烈云说,在由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四个环节构成的科技创链中,实验室的优势是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企业的优势是产业化,工程化目前是科技创链上的“堵点”,“创链不打通,科研成果就难以立地”。

  此前,光电国家实验室在打通“堵点”,完善科技创链,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如一些成果在企业获得应用;和武汉市政府共建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几项成果实现了挂牌转让。

  今后,光电国家实验室在研发与工程化平台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完善激光先进制造创研究及工程化平台,进一步完善能源光子学(LED、太阳能电池)创研究及工程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光存储与显示创研究及工程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光电医疗器械创研究及工程化平台;并根据需求需要增设的创研究及工程化平台。

  在体制机制探索方面,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将致力于协同创。通过建立产业化平台,实验室与工研院协同,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光电测试加工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研发产品、技术和工艺,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和创资源共享。

  骆清铭表示,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将进一步夯实科技创链,力争完成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及国际化等五大任务,实现五个“一流”目标,即建设成为一流的研究开发中心、一流的人才培养集聚中心、一流的成果孵化中心、一流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及一流的体制机制创中心。

大楼什么样

  2015年1月30日,光电信息大楼奠基;2015年7月,大楼主体工程动工;2016年11月,大楼竣工……

  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教学服务资源优化共用、形态轻盈律动……光电信息大楼的功能及效果图视频让记者心生憧憬。

  在基建处副处长罗君君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光电信息大楼工程进度表和规划设计方案。她告诉记者,大楼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八层,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地下两层,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规划设计方案立足于信息时代, 以“光电律动、绿韵华中”为设计意向,力求把光电信息大楼打造为动态、高科技与轻盈形态的结合,展现出科技时代的瞬息万变。

  作为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的主体建筑,光电信息大楼内特殊实验室要求多样,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既满足各种专业实验的要求,又突破常规空间布局,营造具有多样化空间体验的科研工作环境是此次设计思考的重点。

  罗君君介绍,光电信息大楼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五大特点。一是资源整合共享,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激发学科间的思维碰撞交融;二是共性与个性空间并存,标准、均质的工作空间与个性、灵活的休闲空间相结合,满足多样化的空间需求;三是大气开放的入口空间,充分体现科技的魅力和光电学子理性、开放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四是“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结合户外学生活动区域,营造出集运动、休闲、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绿色校园环境;五是教学、办公与科研空间紧密结合,各种空间的穿插衔接实现了教、学、研的高效互动与共同成长。

  在大楼的功能分区方面,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光电信息学科的独特功能需要,按照内外分区、动静分区、流线分离的原则进行布局。场地北部大楼低层设置净化实验室,远离城市干道以减少震动对实验的影响。场地南部安排重型设备实验室与行车大厅,减小南侧城市道路与变电站的噪声影响;场地中部集中布置展厅与会议区,与室外公共空间相结合。将有通风需求的实验室分设在大楼顶层南北两端,既与低层实验空间流线对应,又减少不良气味对大楼本身及周围空间的影响。将需要收发信号的实验室设置在大楼顶层中部,保障相关科研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为缓解校园“停车难”问题,大楼配建了近560个地下停车位。

  在立面设计上,光电信息大楼外立面面向校园部分采用以金属穿孔遮阳板和玻璃幕墙共同构筑起表皮系统,其它部分采用混凝土条板,两种材料相结合相碰撞,这样既保证了建筑合理的通风遮阳又均衡了外立面的整体造价,达到了美观与实用的统一。通过穿孔板百叶的角度与疏密变化,呈现出抽象的光电律动的图像,体现光电信息学科研究科技与艺术完美交汇融合。

三强携手

  未来的光电信息大楼内,除了光电国家实验室整体迁入外,还将迎来两家主人,分别是光电信息学院和电信学院。

  “我们要抓住大楼建设这个发展契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光电信息学科和光电信息学院,努力成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有力支点。”光电信息学院院长张亮对大楼满怀期待。

  张亮介绍,光电信息学院现有4000余名学生,180多名教职工,分散在南五楼、南七楼、西一楼、西七楼4个旧楼栋,因办公科研用房条件简陋和不足,影响制约了教学教改、科学研究、学科交叉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地理空间上的分散,也难免使不同学科方向的师生群体间产生一些心理隔阂,不利于学院文化的整合。“等搬进大楼,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张亮表示,大楼不仅可以改善学院的办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条件,促进学院整体的团结融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院探索科研资源共享公用、内部资源重配置、科研空间向本科生开放等工作机制。

  在张亮看来,科研资源的共享共用,光电信息大楼打破了原有各单位相对分割的模式,学术交流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等均可供入驻大楼的三个单位共享共用,可以减少大型设备的重复购买,节省科研投入,从而打造开放式的科研平台,面向全校、面向社会甚至面向国际开放共享。

  同样面临“乔迁之喜”的电信学院院长王殊则用“五个有利于”来概括该院加盟光电信息大楼。第一,有利于科研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电信学院承担的一些重大项目需搭建卫星接收天线,大楼在楼顶专门规划了区域,而且空间开阔、无建筑物遮挡,科研工作会因此更加顺畅。第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电信学院的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每年面向全校电类专业学生开设40万人时的实验教学课程,量大面广,但目前教学使用的这些电子设备现在在南一楼无法完全摆开,而大楼有统一规划的教学实验区,便于管理和发展。第三,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大楼将实验室、学生工作室、教授办公室进行统一规划,教授办公室对面就是学生工作室,师生交流更加便捷。第四,有利于与其他学院、学科开展交叉。第五,有利于提升学院师生的归属感,大家一块工作学习、沟通交流,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凝聚点。

  “我们希望与光电国家实验室、光电信息学院共同努力,作出更多成果。”王殊表示,光电信息大楼对学校的整个弱电学科都有极大的支撑作用,电信学院也将好好利用学校的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力争让部分优势学科和特色方向进入国际一流的行列。

    对于三家单位将共享共用光电信息大楼,光电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曾绍群也超赞成:“光电国家实验室将会非常珍惜和光电信息学院、电信学院共享教学和研究资源、共同促进本科教学和学科发展的机会。”他说,近年来,在学校的引导、支持下下,光电国家实验室利用组织2011协同创中心的机会,已和光电信息学院、电信学院进行了多轮学术研讨,通过重大科学问题牵引,启动了强强合作。“共享光电信息大楼将使得我们光电信息学科开展以问题牵引的研究得到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光电信息大楼也使得信息学科群与我校机电学科、生命医学、物理、材料、化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获得的机遇。”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