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社交APP分析报告
1,他们平时手机上社交软件最常玩的是什么。
2,流量够用么。
3,聊得来的会不会线下玩。
4,通常玩社交的互粉圈朋友居多还是陌生人加入一起混熟一起玩。
5,在上课不能玩手机的情况下,上课怎样开小差(悄悄话,传纸条,看书等等)。
6,你们差不多年龄段女生好泡么。
7,周末去玩一般去哪里,玩什么。
8,一般睡觉前玩多久手机。
9,目前谈过了多少个女朋友。
10,对弹幕的看法和喜爱偏好简单说说。
社交APP方面的结论。
经常玩的社交APP,是微信。而他们除了微信之外的社交APP都很少接触,包括QQ。
对于QQ,他们的定义为小学的时候玩的东西,基本上没有玩了。
而反观我们生活场景,我们还是很自觉的把QQ当成了工作使用的工具,而微信更多的是成为私密圈子的工具,社交属性区分度比较明显。
至于Snapchat和Instagram等等,他们更在乎的是一个定位,例如之所以玩instagram是因为逼格,而不玩snapchat除了FQ麻烦外还有的是没意思,无聊。而秘密更不用说直接打上了无聊的印记。
而谈到了陌陌,大家还是会不厚道的笑出来了,这对于一个以前定位然后转型的社交APP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至于其他社区,正如人人网,广东的高校基本上玩微博,而北方那边,更趋向于玩人人网,这个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得出结论,只能更多的去泡贴吧或者论坛来了解。
他们对社交产品的态度似乎都停留在我们当初高中时刚见到手机QQ的时候的惊喜,只要手机挂着就可以随时联系,通过QQ空间就可以浏览到朋友的动态,怕爸妈加我们的QQ,所以设置空间权限。以前的我们,是用在QQ,现在的他们,是用在微信。
其实需求还是没有变,变化的只有这个时代流行的产品。
怎样把原有的社交产品功能做得更精致,更爽,这可能比把产品做得更加创新玩法给来得更有意义。
APP前期定位很重要,定位可以改变很多,尽管你不停花大量的钱洗白,社交群体病毒式的传播还是会给你打上一个很难擦得掉的标记。
学生心态问题。
关于爱情观,95后的成熟来得更早,心态还是一样的单纯。
在这群孩子里面,小学开始公开拍拖已经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甚至有孩子公开追女生弄得全年级都知道,这是一个表现自己的一个形式,更是一个双性刚需的萌芽点。而到了初中,恋爱基本上就是普遍行为。越早熟的孩子带来的生理刚需就越强,如果我们绕开了“约炮”这个名词,换个“交友”或者“交素质男女友”的头衔,爱情的刚需会让社交类型的APP火的更快。
深圳中学校园内有WiFi,这是不需要考虑流量的事情。但是我更加倾向于相信全国大部分学生在玩SNS的时候都是害怕流量问题,微信更大的功能是聊天,学生可以通过减少发送朋友圈来节省流量。而现在火热起来的阅后即焚概念和场景社交工具概念大多数都是以SNS的方式存在,例如唱吧,槽厂,堆糖等。SNS基本上核心功能就是内容,内容的生成无非是图文,视频,音频等。如果要想大量扎根学生市场,按微信现在的烧流量速度,要普及SNS这个真的是个问题。
社交圈子问题。
许多报告显示,95后是自信的一代,张扬的一代,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应该个性的表现需求应该比以往都来得强烈。在这方面对应的是他们应该对陌生人社交不太抗拒。
尽管95后在陌陌和贴吧的势力还是有一定的,但是今天的部分访谈的结果来看,他们还是保守派的居多。
朋友圈里,先从家长的加入问起,到老师的加入,最后到陌生人的加入。基本上还是同一个逻辑:如果是老师和家长的话,无论多熟,多多少少都会有顾忌。而对于陌生人的态度,基本上都是抱有否定的状态。例如,我不认识他,为什么要加他?微信的朋友圈还是以好友为主,并不会说受到了太多莫名其妙的好友加进来导致的发朋友圈有所顾虑。此前,有报告分析朋友圈输出越来越少内容,呈现各种分析各种结论,而这次得到的结论,却是相反。社会前和社会后的交际圈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会后的朋友,经常加一些工作的朋友,或生意的伙伴,或联系的客户,而导致产生的朋友圈顾虑的问题。事实上,在学生时代的他们,在接触圈子单一的情况下,可能就没有私密朋友圈和非私密朋友圈的区别。导致的结果是,秘密等匿名社交APP的在学生圈里有点难以突围。
关于弹幕和滤镜自拍问题。
近段时间,弹幕这个玩法被无数视频网站和APP所借鉴了。
这个据说是95后最大的特征的玩法,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95后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流行亚文化。
实际上弹幕的接受程度比想象中的低,问了好几个人,只有少数人不讨厌。
不过视频上的弹幕不是关于自己,如果弹幕的价值给分散到个人或者生活上,可能接受程度更大。
越是接受程度低的东西,一旦接受爆发市场价值就越大。
自拍好像在他们身边也不太流行,自拍可能这是进入大学后大家懂得打扮后得到的一种病。
但是这更倾向于相信因为深圳中学是一所名校。他们是学霸,所以学习的强大压迫力给把身边很多同龄人的幼稚和偏好给冲淡了。
总结
其实95后也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神秘和奇葩。
正如当初90后被80后的那一代人妖魔化那样。
我们也只是走过他们年轻时走过的路。
叛逆心理,社交,SNS,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
以上都有。
只是载体不一样。
90初的这批人,当初手机QQ刚出来的时候,还是各种加群,踩空间,心态和现在的他们差不多。
只是载体从QQ换成了微信。
而叛逆心理,对于家长和老师的抗拒,还是会选择拉黑或者权限来阻止。
早恋问题来的早了,但是最初心态还是单纯了,区别可能是爱情的需求会来得早一点。情窦初开的情绪还是可以发展成一个需求点。
至于私密性,这段时间比较流行的一个点,匿名社交和阅后即焚。
而在这方面的需求,从sanpchat的受众里可以看出,其实需求点更多的是双性的需求,例如美国的大学生就很喜欢拿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约炮,而秘密的隐私性更多的是成年人发泄生活压力的一种途径,这对于95后而言,一切还是来得挺遥远。
有一个很好玩的细节,我在问他们玩的是什么社交产品的时候,他们回答的是wechat。
注意噢,不是微信,而是答英文的wechat。
这是因为微信的国际化路线导致的,在国内的三大方言,简体,粤语和繁体里,它除了简体中文是用中文来写,其他繁体之类的都是默认英语。
孩子都喜欢繁体,喜欢改了繁体后微信逼格就上去了,国际范一下子就出来了。
再加上比较中性的设计,整个APP的氛围就不会变得太本地化土色土香的气息了,孩子们都喜欢逼格,微信的国际化算是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启示。
装逼还是得从娃娃抓起。
综上所述。
以上的都是废话,因为他们都是学霸,学习精英中的精英,对于大众的95后而言,这是不可以拿来当成全部分析的案例。
可能他们是全体学霸的关系,导致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泡贴吧摇陌陌犯中二到处玩交朋友等等......
就像不能在医院里做冬天流感并发率调研一样,不太具有太大价值。
这是个案,仅供参考。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