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移动互联网,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对于移动互联网,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今晚和实验室几个朋友讨论我开IT书屋的事,说实话IT书屋看来很失败,每天的订单不到几单,大多数还是身边的朋友给面子,简直就是刷单行为啊。但是在我看来并没什么,首先我做这个的重点不是卖书赚钱,实际上大家如果愿意做那些不断的注册,登录,再赚取积分的事,我买的电子书多数网上都是能下到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做呢?第一,我想把业余的时间利用起来,看看IT行业的图书,最重要的是看完(当然很多不是精读)可以给朋友们分享。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大家看完给我的反馈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可以积累人脉,说的高大上点就是社交关系。第二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之所以做这个是我坚信微电商必然会取代淘宝,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马云说过,打败淘宝的绝对不是另外一个淘宝,淘宝的敌人不在购物网站上。微信从诞生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用户级上亿,在PC时代这种增长是不可能发生的,短短时间内就做到这么大的用户量。

  现在我们来设想两个场景:(1)你在使用一件商品,比如一瓶酱油。这时你在炒菜,刚好发现酱油没了,你拿起手机扫一下瓶子上的二维码,马上给你看到的是附近最近的商店,同种价格的比较,下单了,送货上门。

2)当你购买完你觉得好的商品后你会情不自禁的分享到朋友圈,QQ空间。其他朋友也能够看到这个商品的信息,并且购买。注意这里的购买和在网页的广告上看到的购买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商品的购买者就是你身边朋友。这种基于社交属性的宣传远远大于那种基于媒体广告的宣传。其实证明这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小米模式了。你们注意到小米到现在打过广告吗?但是小米的QQ空间的活跃程度是超过任何一家厂商的,小米搞得正是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宣传,小米把他称为“口碑”。

对于上面描述的二个场景,其实并不遥远,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二维码。很多事情就是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的。如果非要找一个互联网应用同时满足移动互联,二维码,社交关系等等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必备的要素,那么也只有微信了。实际上。富有远见的马云早已看出这一点,在一次讲话中,马云说我也开始害怕微信这东西了。然后阿里开始做来往无非是想把微信的路重走一遍。你们真的以为来往是个聊天工具吗?那就是阿里旺旺了。马云要来往的不是聊天的功能,马云要的正是我上面说的社交关系。所以为了来往不变成下一个阿里旺旺,来往在设计上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微信的布局,首先微信毫无疑问已经是移动端目前最大的入口。很多人差异为什么移动端最大的入口不像PC端那样是浏览器,是搜索。这个在这里不想详细说明。记得一年前在科大的操场上跟一个同学说,小米做手机是对的,实际上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还没有确定的定论,但是我可以大胆的预测APP终将不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所以我只能说微信是目前手机上最大的APP。首先微信一定要保持他的社交属性,他决不能成为大家买东西,讨价还价的工具。他只能也应该是个入口,如果你想宣传,他给你订阅号,如果你想展示商品,买服务,二次开发,他给你服务号。如果你想直接购物,他给你个京东商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腾讯入股京东,进京东的入口给了微信而不是QQ。当然很多人也看到了这些,所以短短的时间,我们出现了微店,口袋通,微盟等等数十家微信的第三方。总之一句话,腾讯是要把微信打造成一个平台,一个入口。而且是一个具有稳定社交关系的流量入口。基于这个入口,你们可以干任何事情,包括最近的微信电话本。要知道没有微信的社交关系在里面,怎么能做电话本这种强社交关系的产品呢。

马云说未来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电子商务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支付环节,所以微信为了支付做的一系列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惊叹微信的这步棋下的真大。微信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交软件,他的目标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有了这一片土壤,想撒什么种子,收货果实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实际上,大家都在做这个事,小米甚至用硬件的成半价在买手机,原因很简单,因为小米认为miui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开微店的不就是15年前开淘宝的那一批人吗?我们还没有习惯微信支付,我们还没有习惯注册一个微店号,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淘宝号。我们的身边还没有那么多二维码,我们LBS也没有做的很好,我们购物的时候也不习惯搜一下附近的店。但是我坚信这一天必将到来,5年后,10年后,成功的不一定是微信,可能仍然是淘宝,因为我们看到淘宝也在努力向移动端发力。(阿里巴巴选择这个时候上市,简直绝了,因为接下来是阿里要烧钱的时候),或者是其他公司。但是这种基于社交,人人都是一个买家也是一个卖家(这里不仅仅是买衣服,鞋子。你可以买的是你家的特产,甚至是你的一项技能)的时代必将到来。最后,引用李彦宏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一句话:“我们太幸运生活在这个时代,摆的我们面前的机会太多!”。最后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