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团购:压死骆驼的救命稻草
各大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在去年全力推进、角逐移动支付市场,更让移动团购最大的难题——支付瓶颈有了打破的希望,但似乎还没有打破。
文/张书乐
本文刊载于《销售与市场》杂志评论版2013年0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付宝公司人士称,2012年团购市场总体交易比2011年有80%的增长,其中移动团购交易增幅惊人,比上一年劲升27倍,占到整个团购市场15%的份额。从资本层面看,截至2012年12月31日,美团网、拉手网、窝窝团等10家团购网站已累计获得2.2亿元人民币以及5.36亿美元以上融资。团购已成为电商市场无线化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移动团购以救世主的面貌来了,但它似乎来早了。
让团购真正融入生活
所谓移动团购,就是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手持设备随时随地购买附近生活服务消费。
“2012年是国内移动电商长足发展的一年,大部分主流电商的移动业务在公司内部都被放到了较高的战略位置,很多公司都成立了独立完善的移动互联网部门。仅从凡客的数据看,2012年来自移动端的业务占比在13%~15%,充分证明了用户的购买行为向移动端转移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凡客诚品总裁助理栾义的一番数据分析,成为移动团购作为移动电商的一个门类,所可能创造的市场价值的最佳注脚。
对于团购网站来说,移动团购则更是其关键的救命稻草。团800数据显示,仅2012年11月,就减少57家团购网站,相比2011年8月鼎盛时期的5058家,已经减少了2150家。尽管窝窝团、满座、美团等几家主要团购网站连续宣布赢利,但整个业界却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在审视着,而同样曾是一线团购网的24券在年初的“倒下”,更加深了业界对团购的危机感。
移动团购成为兴奋剂,特别是在支付宝宣布其高速发展的势头后,用移动团购这一新概念来“勾引”新一轮的风险投资为自己输血,成为许多团购站点的潜台词。
移动团购也有其大行其道的资本。智能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它构建了一个绝佳的硬件基础,而随着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和二维码的流行,则为移动团购提供了技术上的实现可能,特别是各大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在去年全力推进、角逐移动支付市场,更让移动团购最大的难题——支付瓶颈有了打破的希望。
更为关键的是,移动团购所提供的理念是日常网购所无法给予的:其注重消费者在日常状态下,确实需要某类生活服务时,即刻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入移动团购,在线购买价格更低廉的生活服务如餐饮、娱乐、线下卖场商品,并立即进入实体店享受团购服务的特征。消费者可以通过定位的方式,获得附近地域的最新团购促销信息,提升购物体验。这是强调常规以网上交易的虚拟形式出现的传统网购和需要PC终端购买服务而造成购买和体验时间差的传统团购所不能给予的。
蓝海在望,但这最后一里路未必好走。
难以移动的团购
除了传统团购网在进军移动团购,京东、淘宝、腾讯、大众点评等电商或周边领域的企业也在移动团购的诱惑面前跃跃欲试。
然而,移动团购尽管前景广大,此刻却还非常概念化。
其一,移动团购网太少,尚无规模效应。据统计,全国只有不到30家团购网站目前有自己的手机客户端,而有手机版的团购网站则更少。一些知名团购网站的手机版也形同虚设,用户甚至无法登录。即便是在电脑版上注册的用户也都无法在手机版上登录和下单,用户体验极差。在某种程度上,移动团购成了团购站手机版,并没有真正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征,融入足够的移动元素,特别是LBS和移动支付这两根链条,并没有被融入团购服务中来。而二维码尽管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普及度太低,也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
其二,团购概念不清,移动未必真团购。由于2012年许多团购网为了生存,纷纷变阵,从单纯意义的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变为类商城“B2C”模式的廉价网购服务后,移动团购的内容也因此受到“传染”,真正即可享受本地生活服务的内容不足,反而变异成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网上购物的另类。特征不明显加诸移动终端的展示能力有限,让移动团购从兴起之初就背离自己的题中应有之意。
其三,支付安全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移动团购的一个关键链条是移动支付,尽管诸多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奠定了相当基础,但较之传统网购的在线支付来说,本身没有多少安全防范措施极易被黑客攻陷的移动终端,仅有的几个安全应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系统垃圾清理工具罢了。其支付安全大打折扣,也让许多潜在消费者只敢尝鲜、不敢大规模使用。与此同时,众多移动支付体系之间,尚未如传统在线支付那样,在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等平台上建立全面的互通口,也让移动支付变成难题。不能付钱,又如何团购。【作者:张书乐 微信号:zsl13973399819】
本文出自 “武当派张三疯”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zhangshuyue.blog.51cto.com/2133969/1548609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