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数据存储技术五大方式总结
本文介绍Android平台进行数据存储的五大方式,分别如下:
1 使用SharedPreferences存储数据
2 文件存储数据
3 SQLite数据库存储数据
4 使用ContentProvider存储数据
5 网络存储数据
下面详细讲解这五种方式的特点
第一种: 使用SharedPreferences存储数据
适用范围:保存少量的数据,且这些数据的格式非常简单:字符串型、基本类型的值。比如应用程序的各种配置信息(如是否打开音效、是否使用震动效果、小游戏的玩家积分等),解锁口令密码等
核心原理:保存基于XML文件存储的key-value键值对数据,通常用来存储一些简单的配置信息。
通过DDMS的File Explorer面板,展开文件浏览树,很明显SharedPreferences数据总是存储在/data/data/<package name>/shared_prefs目录下。
SharedPreferences对象本身只能获取数据而不支持存储和修改,存储修改是通过SharedPreferences.edit()获取的内部接口Editor对象实现。 SharedPreferences本身是一个接口,程序无法直接创建SharedPreferences实例,只能通过Context提供 的getSharedPreferences(String name, int mode)方法来获取SharedPreferences实例,该方法中name表示要操作的xml文件名,第二个参数具体如下:
Context.MODE_PRIVATE: 指定该SharedPreferences数据只能被本应用程序读、写。
Context.MODE_WORLD_READABLE: 指定该SharedPreferences数据能被其他应用程序读,但不能写。
Context.MODE_WORLD_WRITEABLE: 指定该SharedPreferences数据能被其他应用程序读,写
Editor有如下主要重要方法:
SharedPreferences.Editor clear():清空SharedPreferences里所有数据
SharedPreferences.Editor putXxx(String key , xxx value): 向SharedPreferences存入指定key对应的数据,其中xxx 可以是boolean,float,int等各种基本类型数据
SharedPreferences.Editor remove(): 删除SharedPreferences中指定key对应的数据项
boolean commit(): 当Editor编辑完成后,使用该方法提交修改
实际案例:运行界面如下
这里只提供了两个按钮和一个输入文本框,布局简单,故在此不给出界面布局文件了,程序核心代码如下:
class ViewOcl implements View.OnClickListener{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switch(v.getId()){ case R.id.btnSet: //步骤1:获取输入值 String code = txtCode.getText().toString().trim(); //步骤2-1:创建一个SharedPreferences.Editor接口对象,lock表示要写入的XML文件名,MODE_WORLD_WRITEABLE写操作 SharedPreferences.Editor editor = getSharedPreferences("lock", MODE_WORLD_WRITEABLE).edit(); //步骤2-2:将获取过来的值放入文件 editor.putString("code", code); //步骤3:提交 editor.commit(); Toast.makeText(getApplicationContext(), "口令设置成功", Toast.LENGTH_LONG).show(); break; case R.id.btnGet: //步骤1:创建一个SharedPreferences接口对象 SharedPreferences read = getSharedPreferences("lock", MODE_WORLD_READABLE); //步骤2:获取文件中的值 String value = read.getString("code", ""); Toast.makeText(getApplicationContext(), "口令为:"+value, Toast.LENGTH_LONG).show(); break; } } }
读写其他应用的SharedPreferences: 步骤如下
1、在创建SharedPreferences时,指定MODE_WORLD_READABLE模式,表明该SharedPreferences数据可以被其他程序读取
2、创建其他应用程序对应的Context:
Context pvCount = createPackageContext("com.tony.app", Context.CONTEXT_IGNORE_SECURITY);这里的com.tony.app就是其他程序的包名
3、使用其他程序的Context获取对应的SharedPreferences
SharedPreferences read = pvCount.getSharedPreferences("lock", Context.MODE_WORLD_READABLE);
4、如果是写入数据,使用Editor接口即可,所有其他操作均和前面一致。
SharedPreferences对象与SQLite数据库相比,免去了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写SQL语句等诸多操作,相对而言更加方便,简洁。但是SharedPreferences也有其自身缺陷,比如其职能存储boolean,int,float,long和String五种简单的数据类型,比如 其无法进行条件查询等。所以不论SharedPreferences的数据存储操作是如何简单,它也只能是存储方式的一种补充,而无法完全替代如SQLite数据库这样的其他数据存储方式。
第二种: 文件存储数据
核心原理: Context提供了两个方法来打开数据文件里的文件IO流 FileInputStream openFileInput(String name); FileOutputStream(String name , int mode),这两个方法第一个参数用于指定文件名,第二个参数指定打开文件的模式。具体有以下值可选:
MODE_PRIVATE:为默认操作模式,代表该文件是私有数据,只能被应用本身访问,在该模式下,写入的内容会覆盖原文件的内容,如果想把新写入的内容追加到原文件中。可以使用Context.MODE_APPEND
MODE_APPEND:模式会检查文件是否存在,存在就往文件追加内容,否则就创建新文件。
MODE_WORLD_READABLE:表示当前文件可以被其他应用读取;
MODE_WORLD_WRITEABLE:表示当前文件可以被其他应用写入。
除此之外,Context还提供了如下几个重要的方法:
getDir(String name , int mode):在应用程序的数据文件夹下获取或者创建name对应的子目录
File getFilesDir():获取该应用程序的数据文件夹得绝对路径
String[] fileList():返回该应用数据文件夹的全部文件
实际案例:界面沿用上图
核心代码如下:
public String read() { try { FileInputStream inStream = this.openFileInput("message.txt"); byte[] buffer = new byte[1024]; int hasRead = 0;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while ((hasRead = inStream.read(buffer)) != -1) { sb.append(new String(buffer, 0, hasRead)); } inStream.close(); return sb.toString();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null; } public void write(String msg){ // 步骤1:获取输入值 if(msg == null) return; try { // 步骤2:创建一个FileOutputStream对象,MODE_APPEND追加模式 FileOutputStream fos = openFileOutput("message.txt", MODE_APPEND); // 步骤3:将获取过来的值放入文件 fos.write(msg.getBytes()); // 步骤4:关闭数据流 fos.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openFileOutput()方法的第一参数用于指定文件名称,不能包含路径分隔符“/” ,如果文件不存在,Android 会自动创建它。创建的文件保存在/data/data/<package name>/files目录,如: /data/data/cn.tony.app/files/message.txt,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