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前DBA的故事
别人怎么享受生活,与你无关。你怎么磨砺与你有头。引用同事周黄江的一句话,很多人努力程度还远没有到拼天赋的时候。
成功的人都是那种目标很明确的人。对于文中厨师的经历很感兴趣。不管是IT还是餐饮,哪个行业老天只是眷顾这一小部分人。
在乙方工作不是为单位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这么多年,也是我的一个想法。成就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25岁的时候认识到自己原来没什么优势,是可喜的,你终于成长了。35岁的时候,如果也无法从自己身上发掘出优势,这就有点可悲了。一个网友曾经问“35岁后靠什么吃饭”,我的回答是:
35岁以后,靠你打下的基础吃饭。
如果35岁前打下深厚的技术基础,就靠技术吃饭。
如果打下人脉基础,就靠人脉吃饭。
如果没有任何基础,青春被荒费过去,那就回家靠父母吃饭吧。
面对嘲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要去做无谓的争辨。一个民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助者天必助之,古人的经验之谈,难道都是骗人的吗。
在乙方工作,只要有心,仍然是可以很好的研究自己喜欢的技术实践的。自己以后创业,企业级开发再温习一下也为尝不可。
A、B同学的故事很精彩:A同学在任何单位都会讨人喜欢。A、B同学的优点并不矛盾,各有所长。B同学专注于技术其实是为了自己以后做准备。随时可以单干。而A同学只能随时给别人干,目光放长远,B同学只是眼前利益受损,但是保证了长远的利益。
A同学,遇到问题,召集会议写报告搞风险评估,凤凤火火,完事后到处汇报心得,各部门都知道了数据部的功劳。
B同学,遇到问题,默默一个人搞定。
这B同学确实厉害,很多问题都独立搞定,A同学连oracle的pga是啥都不知道,但他就是跟公司的高手们关系好,会求助,会推动。
当你有一天听到领导们背后议论A和B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一致都比较欣赏A。为什么他们会欣赏A呢?不是B是高手么?因为领导们已经长期不做技术了,观察人更喜欢观察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像B默默搞定问题,谁也不知道是咋回事,还以为这问题很简单呢。结果呢?B郁闷离职。。。职场故事无新鲜事,类似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以前一直以为是故事,直到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传奇般的“A同学”。除了这位Puber提到的,我觉得“A同学”一般还要有一个特长,就是会起名字。一个普普通通的架构,起个好名字,简值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啊。
看一些中央领导的简历,升迁之迅速,往往让我惊叹。很多人不惑之年,都做到了高级领导,拥有数套房子和无数个情人,成功进级高帅富他爹。我一直很奇怪,人家都是怎么玩的。自从见过“A同学”后,我了然了。“A同学们”的成功是很迅速的,他们身轻如燕,稍有青风拂过,便能乘风而起,一飞冲天。
“A同学们”也要有一定的能力,这是基础。但是,和他们的综合实力相比,他们的能力可以忽略不记。
他们可以把GDP搞的很高,但不会把国家搞的很强。
如果一个集体、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越来越弱,那一定是“A同学们”太多了。
“A同学”后来跳到另一巨头民企担任很高的职位,依旧是风声水起、威风八面,于是我就知道,哪家民企的发展是到头了。如果以释伽“成、住、坏”三阶段发展论来讲,个人认为哪家民企的“成”阶段已经过去,进入“住”阶段,如果没有“B同学”大量加入,数年之后,或许就是“坏”阶段了。
个人认为,单以职场发展来论,“A同学”值的效仿。现在的职场,好像春秋战国,即使你所待的“国家”,已经进入“坏”的阶段了,没关系,换一个国家就是。就像春秋战国时一位“士”人的言论,是当大王、诸候好呢,还是做大臣好呢。当然还是大臣好。一个国亡了,王的结局只有死,但大臣呢,换个地方再做大臣就行了。“A同学们”,永远会受到市场追捧的。他们就像漆黑中的萤火虫,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那样的拉轰。
但我向来没有“A同学”的能耐,只能向“B同学”学习了。
要想成为管理人员,或是领导,无外乎三种途径:
1、在公司混久了,跟着上级、甚至公司创业者一起打天下,有资历。走这条路,要看运气,跟对了人就行。
2、潜心研究技术细节,深入钻究技术,成为大牛,转而成为领导。这就是学而优则仕了。
3、有关系,家人在有关部门任职。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跟对人,也没有关系,要想成为领导,哪就走第二条路吧。我知道很多优秀的领导,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回老家发展,是上天给了我打开另一扇窗的机会。人生进入新阶段。制定好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吧。
http://bbs.51cto.com/thread-926748-1.html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