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文件属性
1 硬链接概念
硬链接是指通过索引节点(Inode)来进行链接,在Linux(ext2,ext3)文件系统中,保存在磁盘分区中的文件不管是什么类型都会给它分配一个编号,这个编号被称为索引节点编号(Inode Index)简称Inode,即在系统中文件的编号。
在Linux文件系统中,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索引节点(Inode)是正常且允许的。这种情况的文件就称为硬链接,硬链接的作用之一是允许一个文件拥有多个有效路径名(多个入口),这样用户就可以建立硬链接到重要的文件,以防止“误删”源数据(很多硬件存储如netapp存储中的快照功能就应用了这个原理,增加一个快照就多了一个硬链接。)为什么一个文件建立了硬链接会防止误删呢?
因为文件系统(ext2)的原理是,只要文件的索引节点还有一个及一个以上的链接。只删除其中一个硬链接,并不影响索引节点本身和其它的链接,只有当文件的最后一个链接被删除后,此时如果有新数据要存储到硬盘上时或都系统通过以fsck做磁盘检查的时候,被删除文件的数据块及目录的链接都会被释放,空间被新数据占用并覆盖。此时,数据就再也无法找回了,也就是说,在linux系统中,删除文件(目录也是文件)的条件是与之相关的所有硬链接均被删除;
提示:硬链接相当于文件的另外一个入口
2 查看硬链接数
此图下面标红的显示为硬链接数,表示已有几个硬链接数;
注:目录不可创建硬链接
创建一个硬链接,查看变化。
创建的硬链接文件,他们的Inode节点是相同的。
3 软链接
软件链接相当于windos的快捷方式
Linux里的软链接文件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在软链接中,软链接文件实际上就是一个文本文件,这个文件中包含有软链接指向另一源文件文件的位置信息内容,因此,通过访问这个“快捷方式”就可以迅速定位到软链接所指向的源文件实体。
创建的软链接,他们的inode节点不相同。
4 小结:
4.1 硬链接小结:
1)通过ls –li参数查看硬链接数
2)同一个文件可以同时有多个硬链接,但只对文件生效,硬链接不能用于目录。
3)同一个文件的多个硬链接文件inode节点相同
4)删除一个文件的一个硬链接文件,不会影响其他硬链接文件;只有删除所有硬链接文件和源文件,数据才会被删除。
5)当所有的硬链接文件和源文件都被删除后,再存放新的数据会占用这个文件的空间,或者磁盘fsck检查的时候,数据也会被回收。
6)硬链接是一个文件的多个入口。
7)和复制不一样的是,硬链接的文件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源文件,所以在任何硬链接文件做更改,直接会影响到每一个硬链接文件中。相当于时时同步。
8)目录不支持创建硬链接
4.2 软链接小结:
1)软链接相当于windos的快捷方式
2)软链接和源文件的inode值不同
3)可以在不同分区对文件或目录进行创建软链接
4)通过readlink命令查看软链接文件对应的实质源文件
5)删除软链接源文件对软链接会直接影响
6)软链接和源文件是不同类型的文件,也是不同的文件。
7)虽然目录不能创建硬链接,但通过ls查看属性时还可以看到显示硬链接数的那一行并非为1,而是大于1的数;原因在于,每创建一个目录时,其自动给自己创建一硬链接(可查看隐藏文件),并且在目录下每创建一个子目录,都会使硬链接数加1(创建文件不增加)。
这个只在目录下创建子目录才有效,如果在子目录下创建子目录就无效(原理是子目录下通过ls –al查看到有“..”对应上一目录的硬链接)
5 Linux系统文件删除及还原原理:
1. 一个文件有两部分组成,分别为i_link和i_count。
2. i_link为硬链接数;i_count为调用文件进程数
3. 当i_link为0时(即删除所有硬链接和源文件),且没被其他进程调用,此文件就被删除。
4. 当i_link为0时,但被其他进程调用时,说明i_count不为0,则文件可还原。
所以文件是否真的被删除,看i_link和i_count两个计数器决定。
5.1 Web服务器磁盘满故障案例分析:
参考资料:http://oldboy.blog.51cto.com/2561410/612351
5.2 案例:模拟Web服务器磁盘满故障环境
1)yum安装httpd
[root@baiguin ~]# yum -y install httpd
2)更改httpd.conf配置文件访问日志路径
[root@baiguin ~]# sed -i "s@#CustomLog /app/log/access_log combined@CustomLog /app/log/access_log combined@" /etc/httpd/conf/httpd.conf
3)创建模拟磁盘
[root@baiguin ~]# dd if=/dev/zero of=/dev/sdc bs=8K count=10
记录了10+0 的读入
记录了10+0 的写出
81920字节(82 kB)已复制,0.000898885 秒,91.1 MB/秒
[root@baiguin ~]# ll /dev/sdc
-rw-r--r-- 1 root root 81920 9月 24 16:02 /dev/sdc
[root@baiguin ~]# mkfs.ext3 /dev/sdc
4)挂载查看
[root@baiguin ~]# mount /dev/sdc /app/log/
mount: /dev/sdc is not a block device (maybe try `-o loop‘?)
[root@baiguin ~]# mount -o loop /dev/sdc /app/log/
[root@baiguin ~]# df -h
/dev/sda1 485M 76M 384M 17% /boot
/dev/sdc 73K 14K 55K 21% /app/log
5)启动http并查看
[root@baiguin ~]# /etc/init.d/httpd start
[root@baiguin ~]# ll /app/log/
-rw-r--r-- 1 root root 4524 9月 24 16:11 access_log
drwx------ 2 root root 12288 9月 24 16:04 lost+found
6)多次打开网页,让磁盘占满,并删除日志文件,查看磁盘是否还占满。
删除后发现磁盘未减小
7)通过lsof | grep del 查看文件被占用情况
8)重启httpd服务释放正在写入的日志并查看
生产场景:最佳解决方案
1)删除文件,重启服务。
2)清空文件里的内容,无需重启服务。
3)不要删除当天的被进程占用的文件,删以前的。
6 文件时间类型
6.1 GNU/Linux的文件有3种类型的时间戳:
可通过stat 命令查看文件的三种时间
6.2 通过ls命令各参数分别查看文件时间戳
1) 通过默认的ls (ls -lt)显示的是最后修改时间
2) 通过ls –lc 显示的是状态改变时间
3) 通过ls –lu 显示的是最后访问时间
6.3 改变时间戳的几种情况
1)Touch一个已经存在的文件时会使该文件的三个时间戳都改变
2)查看文件时会改变文件的访问时间(以及其他的一些对文件属性的修改,都会便时间戳有相应的变动)
6.4 通过ls两种方法显示文件时间长格式
1)通过ls 的 –time-style=long-iso命令
[root@baiguin ~]# ls -l --time-style=long-iso wang.txt
-rw-r--r-- 1 root root 46 2014-09-25 10:43 wang.txt
2)通过ls –time-style=full-iso命令
[root@baiguin ~]# ls -l --time-style=full-iso wang.txt
-rw-r--r-- 1 root root 46 2014-09-25 10:43:13.081973883 +0800 wang.txt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