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的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实模式:(即实地址访问模式)它是Intel公司80286及以后的x86(80386,80486和80586等)兼容处理器(CPU)的一种操作模式。实模式被特殊定义为20位地址内存可访问空间上,这就意味着它的容量是2的20次幂(1M)的可访问内存空间(物理内存和BIOS-ROM),软件可通过这些地址直接访问BIOS程序和外围硬件。实模式下处理器没有硬件级的内存保护概念和多道任务的工作模式。但是为了向下兼容,所以80286及以后的x86系列兼容处理器仍然是开机启动时工作在实模式下。80186和早期的处理器仅有一种操作模式,就是后来我们所定义的实模式。实模式虽然能访问到1M的地址空间,但是由于BIOS的映射作用(即BIOS占用了部分空间地址资源),所以真正能使用的物理内存空间(内存条),也就是在640k到924k之间。1M地址空间组成是由16位的段地址和16位的段内偏移地址组成的。用公式表示为:物理地址=左移4位的段地址+偏移地址。
286处理器体系结构引入了地址保护模式的概念,处理器能够对内存及一些其他外围设备做硬件级的保护设置(保护设置实质上就是屏蔽一些地址的访问)。使用这些新的特性,然而必不可少一些额外的在80186及以前处理器没有的操作规程。自从最初的x86微处理器规格以后,它对程序开发完全向下兼容,80286芯片被制作成启动时继承了以前版本芯片的特性,工作在实模式下,在这种模式下实际上是关闭了新的保护功能特性,因此能使以往的软件继续工作在新的芯片下。直到今天,甚至最新的x86处理器都是在计算机加电启动时都是工作在实模式下,它能运行为以前处理器芯片写的程序.
DOS操作系统(例如MS-DOS,DR-DOS)工作在实模式下,微软Windows早期的版本(它本质上是运行在DOS上的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实际上本身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也是运行在实模式下,直到Windows3.0,它运行期间既有实模式又有保护模式,所以说它是一种混合模式工作。它的保护模式运行有两种不同意义(因为80286并没有完全地实现80386及以后的保护模式功能):
1〉“标准保护模式”:这就是程序运行在保护模式下;
2〉“虚拟保护模式(实质上还是实模式,是实模式上模拟的保护模式)”:它也使用32位地址寻址方式。Windows3.1彻底删除了对实模式的支持。在80286处理器芯片以后,Windows3.1成为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80286不是主流产品)。目前差不多所有的X86系列处理器操作系统(Linux,Windows95 and later,OS/2等)都是在启动时进行处理器设置而进入保护模式的。
保护模式:经常缩写为p-mode,在Intel iAPX 286程序员参考手册中(iAPX 286是Intel 80286的另一种叫法)它又被称作为虚拟地址保护模式。经管在Intel 80286手册中已经提出了虚地址保护模式,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指引,真正的32位地址出现在Intel 80386上。保护模式本身是80286及以后兼容处理器序列之后产成的一种操作模式,它具有许多特性设计为提高系统的多道任务和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内存的保护,分页机制和硬件虚拟存储的支持。现代多数的x86处理器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保护模式下,包括Linux, Free BSD, 和Windows 3.0(它也运行在实模式下,为了和Windows 2.x应用程序兼容)及以后的版本。
80286及以后的处理器另一种工作模式是实模式(仅当系统启动的一瞬间),本着向下兼容的原则屏蔽保护模式特性,从而容许老的软件能够运行在新的芯片上。作为一个设计规范,所有的x86系列处理器,除嵌入式Intel80387之外,都是系统启动工作在实模式下,确保遗留下的操作系统向下兼容。它们都必须被启动程序(操作系统程序最初运行代码)重新设置而相应进入保护模式的,在这之前任何的保护模式特性都是无效的。在现代计算机中,这种匹配进入保护模式是操作系统启动时最前沿的动作之一。
在被调停的多道任务程序中,它可以从新工作在实模式下是相当可能的。保护模式的特性是阻止被其他任务或系统内核破坏已经不健全的程序的运行,保护模式也有对硬件的支持,例如中断运行程序,移动运行进程文档到另一个进程和置空多任务的保护功能。
386及以后系列处理器不仅具有保护模式又具有32位寄存器,结果导致了处理功能的混乱,因为80286虽然支持保护模式,但是它的寄存器都是16位的,它是通过自身程序设定而模拟出的32位,并非32位寄存器处理。归咎于这种混乱现象,它促使Windows/386及以后的版本彻底抛弃80286的虚拟保护模式,以后保护模式的操作系统都是运行在80386以上,不再运行在80286(尽管80286模式支持保护模式),所以说80286是一个过渡芯片,它是一个过渡产品。
如果要访问更多的内存,则必须进入保护模式。
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保护模式和实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二者都使用了内存段、中断和设备驱动来处理硬件,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知道,在实模式中内存被划分成段,每个段的大小为64KB,而这样的段地址可以用16位来表示。内存段的处理是通过和段寄存器相关联的内部机制来处理的,这些段寄存器(CS、DS、 SS和ES)的内容形成了物理地址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最终的物理地址是由16位的段地址和16位的段内偏移地址组成的。用公式表示为:物理地址=左移4位的段地址+偏移地址。
在保护模式下,段是通过一系列被称之为“描述符表”的表所定义的。段寄存器存储的是指向这些表的指针。用于定义内存段的表有两种:全局描述符表(GDT) 和局部描述符表(LDT)。GDT是一个段描述符数组,其中包含所有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的基本描述符。在实模式中,段长是固定的(为64KB),而在保护模式中,段长是可变的,其最大可达4GB。LDT也是段描述符的一个数组。与GDT不同,LDT是一个段,其中存放的是局部的、不需要全局共享的段描述符。每一个操作系统都必须定义一个GDT,而每一个正在运行的任务都会有一个相应的LDT。每一个描述符的长度是8个字节,格式如图3所示。当段寄存器被加载的时候,段基地址就会从相应的表入口获得。描述符的内容会被存储在一个程序员不可见的影像寄存器(shadow register)之中,以便下一次同一个段可以使用该信息而不用每次都到表中提取。物理地址由16位或者32位的偏移加上影像寄存器中的基址组成。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