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learning 自编码算法详细理解与代码实现(超详细)
在有监督学习中,训练样本是有类别标签的。现在假设我们只有一个没有带类别标签的训练样本集合 ,其中 。自编码神经网络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它使用了反向传播算法,并让目标值等于输入值,比如 。下图是一个自编码神经网络的示例。通过训练,我们使输出 接近于输入 。当我们为自编码神经网络加入某些限制,比如限定隐藏神经元的数量,我们就可以从输入数据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结构。举例来说,假设某个自编码神经网络的输入 是一张 张8*8 图像(共64个像素)的像素灰度值,于是 n=64,其隐藏层 中有25个隐藏神经元。注意,输出也是64维的 。由于只有25个隐藏神经元,我们迫使自编码神经网络去学习输入数据的压缩表示,也就是说,它必须从25维的隐藏神经元激活度向量 中重构出64维的像素灰度值输入 。如果网络的输入数据是完全随机的,比如每一个输入 都是一个跟其它特征完全无关的独立同分布高斯随机变量,那么这一压缩表示将会非常难学习。但是如果输入数据中隐含着一些特定的结构,比如某些输入特征是彼此相关的,那么这一算法就可以发现输入数据中的这些相关性。网络训练好以后,每一个输入对应的LayerL2 就相当于降维后的数据。(跟pca理解差不多,只是pca 是线性降维,这里因为有sigmoid非线性激活函数的原因,所以这里应该可看做是非线性的降维。)
现在我们实验一下:我们有十张64*64的图片,十张图片如下:
我们从这十张图片中随机取出10000个小碎片,小碎片是8*8的小图片(叫做patch,或者掩模),这10000个patch就是10000个样本,我们很容易理解这10000个样本之间肯定有联系。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实现这个自编码算法。
我们先得到这10000个样本(注意样本都约束在了[0.1,0.9]之间,如果不约束,得到的是平凡解,但这里说输入的约束是)。
得到样本的程序如下:
1: function patches = sampleIMAGES()
2: % sampleIMAGES
3: % Returns 10000 patches for training
4: load IMAGES; % load images from disk IMAGES是一个512*512*10的数组。
5: patchsize = 8; % we‘ll use 8x8 patches
6: numpatches = 10000;
7: patches = zeros(patchsize*patchsize, numpatches);%这个patches是一个矩阵
8: %每一列是一个64的列向量,是把每一个8*8的掩模变成这样一个向量,然后这个矩阵有
9: %10000个列。也就是说从10幅512*512的图像中弄出来10000个掩模。现在初始化它。
10: %% 从10幅512*512的图像中随机选出10000个8*8的掩模,然后制作 patches
11: image_size=size(IMAGES);
12: i=randi(image_size(1)-patchsize+1,1,numpatches);
13: %在开区间(0,image_size(1)-patchsize+1)之间生成一个1行10000列的向量
14: %也就是在一副512*512的图像中的行号中(不包括最后的7行,因为选了也构不成8*8的掩模了)
15: %随意选出10000个数字组成向量A。下面这行是在列号中选10000个元素的向量B,
16: %这样每一次从A和B中选出一个数a,b,然后a+7,b+7,这样a,b,a+7,b+7就组成了一个
17: %8*8的掩模。(注意是选择哪个地方的掩模之前,要先从十幅图像中选一幅图像)
18: %然后依次这么做,就得到了10000个掩模,然后把每个掩模弄成8*8的向量,
19: %依次排到 patches的每一列上就得到了 patches。
20: j=randi(image_size(2)-patchsize+1,1,numpatches);
21: k=randi(image_size(3),1,numpatches);
22: for num=1:numpatches
23: patches(:,num)=reshape(IMAGES(i(num):i(num)+patchsize-1,j(num):j(num)+patchsize-1,k(num)),1,patchsize*patchsize);
24: end
25: %% ---------------------------------------------------------------
26: % For the autoencoder to work well we need to normalize the data
27: % Specifically, since the output of the network is bounded between [0,1]
28: % (due to the sigmoid activation function), we have to make sure
29: % the range of pixel values is also bounded between [0,1]
30: patches = normalizeData(patches);
31: display_network(patches(:,randi(size(patches,2),200,1)),8);%这个是随机从那10000个patch里面选出来200个patch,看看是不是
32: %弄对了。
33: end %这个end是说明patches这个function结束了,因为下面还有一个function,在一个文件里,所以一个function完了必须写end
34:
35: %% ---------------------------------------------------------------
36: function patches = normalizeData(patches)
37: % Remove DC (mean of images).
38: patches = bsxfun(@minus, patches, mean(patches));
39: % mean(patches)对patches每一列算出一个平均值。也就是每一组样本算出一个平均值。
40: %mean(patches)是一个1*10000的行向量,这里 patches是一个64*10000的矩阵,按理说
41: %不能相减,但这里 用到了bsxfun(@minus,),那么mean(patches)会自动复制64行,
42: %然后也变成一个64*10000的矩阵,然后相减。
43:
44: % Truncate to +/-3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scale to -1 to 1
45: pstd = 3 * std(patches(:));%patches(:)是把这个矩阵变成一个向量。然后std,也就是
46: %求所有10000个掩模所有像素值的标准差,这里如果你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把所以样本一块求标准差,
47: %而不是一个样本组一个样本组的求标准差。并且还最后把所有像素的标准差*3。解释一下,以前求
48: %数据都是一个样本组一个样本组进行归一化,那是把数据进行归一化,也就是均值为0,方差为1,但是
49: %这样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数据都在[-1,1]之间,只是方差为1。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把所有数据减去均值
50: %的话,那么所有数据的99.7%都会落在[-3*标准差,3*标准差]之间,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剩下的0.03%的数据都
51: %置成-3*标准差或3*标准差即可。这样所有数据都在[-3*标准差,3*标准差]之间,然后我们除以
52: %3*标准差,那么素有数据都会在[-1,1]之间了。注意这里是将所有数据一块处理,而不需要一组一组样本处理,
53: %因为这里并不需要处理后的每个样本满足标准正态分布:均值为0,方差为1那种关系,也不可能满足,所以
54: %数据一块处理即可。
55: patches = max(min(patches, pstd), -pstd) / pstd;
56: %min(patches, pstd)意思是patches这个矩阵中元素如果大于pstd,那么这个元素就是prsd。
57: %也就是上限是pstd,然后这里再max,也就是矩阵元素的下限是-petd。
58:
59: % Rescale from [-1,1] to [0.1,0.9]
60: patches = (patches + 1) * 0.4 + 0.1;
61: end
随机选出200个样本/pitch(也就是从那10幅图像中随机取出的8*8的小碎片)可以看一下: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求出cost function函数,那么这里的cost function是什么那?我们已经从上一节中知道cost function(加了L2正则项):
那么我们通过梯度下降法就可以得到收敛的参数。那么关键就是求cost function的偏导数。
并且我们知道代价函数 对每一个参数的偏导数可通过如下公式求:
回答一下为什么要加这种洗属性约束呢?因为这个网络是模拟的人脑,而人脑也是一个神经元分层工作的系统,进来一个图像后,首先第一层的神经元开始工作,因为神经元被激活是需要能量的,所以只有很少的神经元被激活,工作,大部分都处于被抑制状态。
然后,这个稀疏约束项是什么呢?首先对于隐藏层的一个神经元,我们使用 来表示在给定输入为 情况下,自编码神经网络隐藏神经元 的激活度,隐藏神经元 的平均活跃度就是:
加入稀疏惩罚项以后,我们的cost function 就变成了:
最后程序中的opttheta就是我们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参数。
我们既然训练好了,我们就想好好我们的训练学习好了什么东西、怎么看呢?
我们之前说过,第二层神经元与第一层的关系相当于Pca一样,第二层神经元值的向量以原始的样本向量相当于降维以后的结果。只是pca是线性的,而这里因为有logistic函数,所以是非线性的降维。那么隐藏层那一层的每一个神经元的值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仍然可以类比pca,如图所示:
我们看到pca是将原来的数据在新坐标系下表示,并且把某些坐标轴去掉(把区分数据不明显的坐标轴去掉),而使数据降维的过程。所以降维后样本每一维的数据可以看成:在新的基下或新的特征下,样本在这个特征表达多少或程度多少。
所以类别一下:隐藏层那一层的每一个神经元的值代表的就是在新选择的某一个特征下(因为隐藏层有25个神经元,所以新选了25个特征,然后将样本用这25个特征表示出来(应该不是线性叠加),新的数据就有25维,每一维的数值就是样本在这个特征的表达式多少。),原样本数据在这个样本表达了多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这个新特征是什么呢?肯定不是的值,因为它是样本在某个特征下的表达程度,因为样本可以用这25个特非线性性叠加起来。所以这些特征应该和原样本pitch大小相同,类似于特征量一样。那么应该怎么求呢? 做法是对下面这个方程求最大值。
因为参数是已知的,如果我们求隐藏层某一个神经元的激活值求最大值,那么就可以找到使这个神经元激活的输入是多少,那么这个输入就是其中的一个特征。一般来说使其中的一个神经元激活,另外其他的就不一定激活了,因为我们已经加入了激活值的稀疏项。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如果你的样本xi的值都很大的话,得到平凡解,所以必须给加约束,若假设输入有范数约束,则令隐藏单元得到最大激励的输入应由下面公式计算的像素给出(共需计算100个像素,j=1,…,100):
当我们用上式算出各像素的值、把它们组成一幅图像、并将图像呈现在我们面前之时,那么这个特征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并且我们看到的这个图像是带有有界范数的图像。注意我们这是为了向可视化特征才给输入x加了范数约束,因为不加约束会得到平凡解,但是一般的情况你的输入样本是不需要约束这种的约束。不过样本应该也要进行归一化,把数据归一到[0,1]之间。
可视化特征的程序为:
W1 = reshape(opttheta(1:hiddenSize*visibleSize), hiddenSize, visibleSize);
display_network(W1‘, 12); %display_network函数中已经包括对输入加了范数约束。
那么25个特征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25个特征都是一些“边缘”特征,为什么会是边缘特征呢?
因为人的神经系统也是分层的,第一层的神经层也是对一幅图像的边缘特征处于激活。详细并且很经典的讲解特征的是这一篇博客,可以参考这里。
参考:http://deeplearning.stanford.edu/wiki/index.php
http://www.cnblogs.com/hrlnw/archive/2013/06/08/3127162.html
http://deeplearning.stanford.edu/wiki/index.php/Exercise:Sparse_Autoencoder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