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最佳实践
从事android开发两年有余,但是自己的代码自己却不太敢恭维。于是我不得不来改善我的Android程序,为了使它变得更加的稳固,更加的专业。本文旁征博引,多处观点都是Google之,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Android开发中的一些最佳实践,厚积方能博发,多积累多学习才能多进步。
Android Activity 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Lifecycle)描述的是Android一个页面从开始创建到消亡的整个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对象的创建及消失,涵盖着整个页面所包含的业务逻辑。以及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接受用户的输入并返回输出信息给用户。
从其生命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Android单个Activity的生命周期主要为 onCreate -> onStart -> onResume -> Activity Running -> onPause -> onStop -> onDestroy. 通常单个App是由诸多的Activity组成的,一般情况我们肉眼所见的一个页面就是一个Activity,我们也经常再APP中点击Button或者Back,于是我们实现了Activity之间的切换。
1. onCreate()与onDestroy()
如何理解onCreate()呢?首先通过来自Google的官方解释来看onCreate()方法的作用:
onCreate(Bundle) is where you initialize your activity. Most importantly, here you will usually call setContentView(int) with a layout resource defining your UI, and using findViewById(int) to retrieve the widgets in that UI that you need to interact with programmatically
所以onCreate方法主要用于初始化我们的Activity。在onCreate()方法中,我们通过setContentView(int)来为当前的Activity指定对应的View, 然后通过findViewById(int)通过id检索当前View中的组件。至此,onCreate()的一些基本的初始化工作完成, Activity全局的初始化工作应该都在onCreate()中完成,这些初始化状态一直会被保存直到onDestroy()被调用,也就意味着Activity消亡。
细心观察发现,Activity的onCreate(Bundle)函数会有一个Bundle类型的参数savedInstanceState,通过这个meaningful的名字可以看到此参数主要用于使用之前保存的数据。
与onCreate()对应的方法是onDestroy(), 后者主要是Activity被销毁时会被执行的方法,当我们调用this.finish()手动结束当前的Activity, 此时onDestroy()会被回调,我们可以在这里面做一些程序被销毁前的保存性操作。
2. onStart()与onStop()
这两种状态一般出现在,当用户从Activity A 跳转到Activity B 中,此时Activity A 的 onStop函数会被回调,此时Activity A 被压入到堆栈中,并处于不可见状态。一旦用户结束Activity B, 再次进入Activity A 中,系统会重新调用onRestart()和onStart()函数,于是这个Activity重新被唤醒。
3. onResume()与onPause()
通过字面意思理解为Activity的恢复和停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APP运行过程中突然有电话或者闹铃,以至于当前的Activity被其他的Activity覆盖,这种情况下会触发onResume()和onPause()事件,当然如果APP经历onStart()和onStop()事件,也必然会先经过onResume()和onPause()事件。生命周期的流程图如上图所示,其形成的是一个完成的闭路。
通过应用程序的一套完整的Lifecycle,Android保证了APP在手机上进行良好的运行,并且运行过程互不干扰。Android生命周期的存在也表明在APP开发中,应该使Activity功能彼此对应,在onStart()中注册了某些事件,在onStop()中就应该进行反注册,例如地图开发中的GPS定位,就需要在onStart中进行注册,而在onStop()中进行反注册。还有一些网络访问回调也存在类似的情形,都需要我们在APP开发中注意,确保APP以最佳的状态运行。
Activity的职能-避免Activity类承载太多职能
Activity作为Android的Controller,直接负载着与用户的交互过程。开发中Activitiy很容易由于大量的动画,布局等操作而变得臃肿,特别使业务逻辑渐渐复杂时,Activity过大的代码量增加了维护成本,甚至开发者自己都很难读懂这个Activity真正的含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将纯UI布局和动画逻辑分离到第三方类中,在Activity与用户交互过程中,一旦需要某些UI操作和动画表现等,直接对其相关的UI布局等进行调用即可。我们的Activity只作为真正的Controller,控制着接收用户输入以及反馈输出,至于中间的逻辑则完全可以交给“Presenter”调用。
Android布局多屏适配
Android由于设备众多,分辨率众多,不同厂家定制的SDK也增加了适配成本。所以我们开发过程,就不应该使用太过绝对的布局,而应该尽量使用相对布局。过于绝对的布局可能在当前设备上表现良好,一旦在其他机器上运行则可能会出现布局错乱的问题。布局时也要避免View之间的深嵌套,根据你的设计图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过重的布局会拖慢页面的渲染速度,进而影响整个APP的性能表现。
用Fragment代替Activity
自Android4.0之后,Android开始使用Fragment,并保持不断更新中。简言之,Fragment也是可以直接代替Activity的Controller,Fragment主要是为了适配手机和平板而生的,Fragment在手机上和Activity的表现无异,但是在平板上却可以以类似于组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更适合平板的大屏显示方式。Fragment让我们不用去同时维护手机和平板上的两套代码,方便了开发过程。
MVC最佳实践
和Web开发中的MVC框架类似,我们同样可以对APP进行MVC化。具体而言,Activity是我们的Controller控制器,而对数据的读取与查询等具体语句则应该通过DataManager进行处理,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Service,Service不直接和界面进行交互。用户的交互都是与Activity发生的,Service会提供一些数据读取相关的方法,以供Activity调用。
本文抛砖引玉,参考别人的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总结了一些实践性的经验。个中不足,烦请大家不吝赐教,当然更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文章参考:http://clayallsopp.com/posts/android-best-practices-tips/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