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下iostat
对于I/O-bond类型的进程,我们经常用iostat工具查看进程IO请求下发的数量、系统处理IO请求的耗时,进而分析进程与操作系统的交互过程中IO方面是否存在瓶颈。
同vmstat一样,iostat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它不能对某个进程进行深入分析,仅对系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iostat属于sysstat软件包。可以用yum
install sysstat 直接安装。
通过iostat方便查看CPU、网卡、tty设备、磁盘、CD-ROM 等等设备的活动情况,
负载信息。
iostat各个参数说明:
-c 仅显示CPU统计信息.与-d选项互斥.
-d
仅显示磁盘统计信息.与-c选项互斥.
-k 以K为单位显示每秒的磁盘请求数,默认单位块.(512字节)
-m 以M为单位显示
-p
device | ALL 与-x选项互斥,用于显示块设备及系统分区的统计信息.也可以在-p后指定一个设备名,如: # iostat -p
hda 或显示所有设备 # iostat -p ALL -t 在输出数据时,打印搜集数据的时间.
-V 打印版本号和帮助信息.
-x 输出扩展信息.
-N 显示磁盘阵列(LVM) 信息
-n 显示NFS 使用情况
-p[磁盘] 显示磁盘和分区的情况
-t
显示终端和CPU的信息
cpu属性值说明:
%user:CPU处在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nice:CPU处在带NICE值的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system:CPU处在系统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iowait:CPU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时间的百分比。
%steal:管理程序维护另一个虚拟处理器时,虚拟CPU的无意识等待时间百分比。
%idle:CPU空闲时间百分比。
备注:如果%iowait的值过高,表示硬盘存在I/O瓶颈,%idle值高,表示CPU较空闲,如果%idle值高但系统响应慢时,有可能是CPU等待分配内存,此时应加大内存容量。%idle值如果持续低于10,那么系统的CPU处理能力相对较低,表明系统中最需要解决的资源是CPU。
disk属性值说明: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rmerge/s
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rio/s
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wio/s
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rsect/s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wsect/s
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
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
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即 delta(aveq)/s/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
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即被io消耗的cpu百分比,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 队列是非空的。即 delta(use)/s/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tps:该设备每秒的传输次数(Indicate the number of transfers per second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一次传输”意思是“一次I/O请求”。多个逻辑请求可能会被合并为“一次I/O请求”。“一次传输”请求的大小是未知的。
我们可以看到磁盘sda以及它的各个分区的统计数据,当时统计的磁盘总TPS是22.73,下面是各个分区的TPS。(因为是瞬间值,所以总TPS并不严格等于各个分区TPS的总和)
备注: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另外await的参数也要多和svctm来参考。差的过高就一定有
IO 的问题。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I/O
队列太长,io响应太慢,则需要进行必要优化。如果avgqu-sz比较大,也表示有当量io在等待。idle小于70%
IO压力就较大了,一般读取速度有较多的wait。同时可以结合vmstat
查看查看b参数(等待资源的进程数)和wa参数(IO等待所占用的CPU时间的百分比,高过30%时IO压力高),avgqu-sz 也是个做 IO
调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个就是直接每次操作的数据的大小,如果次数多,但数据拿的小的话,其实 IO 也会很小.如果数据拿的大,才IO 的数据会高。也可以通过
avgqu-sz × ( r/s or w/s ) = rsec/s or wsec/s.也就是讲,读定速度是这个来决定的。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
队列太长,应用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 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队列长度(avgqu-sz)也可作为衡量系统 I/O 负荷的指标,但由于 avgqu-sz 是按照单位时间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间的 I/O
洪水。
# iostat 显示一条统计记录,包括所有的CPU和设备.
#
iostat -d 2 每隔2秒,显示一次设备统计信息.
# iostat -d 2 6
每隔2秒,显示一次设备统计信息.总共输出6次.
# iostat -x hda hdb 2
6 每隔2秒显示一次hda,hdb两个设备的扩展统计信息,共输出6次.
# iostat
-p sda 2 6 每隔2秒显示一次sda及上面所有分区的统计信息,共输出6次.
# iostat -x -k -d 1
# iostat
-xtc 5 2
采样时间为2秒,若不指定采样次数,则iostat会一直输出采样信息,直到按”ctrl+c”退出命令。
[root@rac01 ~]# iostat
-d sdf1 -k -x 2
Linux 2.6.18-308.el5 (rac01)
04/10/14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f1
27.50 160.50 75.00 416.50 20768.00 15725.75
148.50 17.69 34.76 0.47
23.30
对于以上示例输出,我们可以获取到以下信息:
1.每秒向磁盘上写15M左右数据(wkB/s值)
2.每秒有491次IO操作(r/s+w/s),其中以写操作为主体
3.平均每次IO请求等待处理的时间为34.76毫秒,处理耗时为0.47毫秒
4.等待处理的IO请求队列中,平均有17.69个请求驻留
以上各值之间也存在联系,我们可以由一些值计算出其他数值,例如:
util
= (r/s+w/s) * (svctm/1000)
对于上面的例子有:util = (75+416)*(0.47/1000) = 0.23077
%iowait并不能反应磁盘瓶颈
iowait实际测量的是cpu时间:
%iowait = (cpu idle time)/(all cpu
time)
svctm反应了磁盘的负载情况,如果该项大于15ms,并且util%接近100%,那就说明,磁盘现在是整个系统性能的瓶颈了。
高速cpu会造成很高的iowait值,但这并不代表磁盘是系统的瓶颈。唯一能说明磁盘是系统瓶颈的方法,就是很高的read/write时间,一般来说超过20ms,就代表了不太正常的磁盘性能。为什么是20ms呢?一般来说,一次读写就是一次寻到+一次旋转延迟+数据传输的时间。由于,现代硬盘数据传输就是几微秒或者几十微秒的事情,远远小于寻道时间2~20ms和旋转延迟4~8ms,所以只计算这两个时间就差不多了,也就是15~20ms。只要大于20ms,就必须考虑是否交给磁盘读写的次数太多,导致磁盘性能降低了。
如果磁盘显示长时间的高reads/writes,并且磁盘的percentage
busy (%b)也远大于5%,同时average service time
(svc_t)也远大于30milliseconds,这以下的措施需要被执行:
1.)调整应用,令其使用磁盘i/o更加有效率,可以通过修改磁盘队列、使用应用服务器的cache
2.)将文件系统分布到2个或多个磁盘上,并使用volume manager/disksuite的条带化特点
3.) 增加系统参数值,如inode
cache , ufs_ninode。Increase the system parameter values for inode
cache , ufs_ninode , which
is Number of inodes to be held
in memory. Inodes are cached globally (for UFS), not on a per-file system basis
4.) 将文件系统移到更快的磁盘/控制器,或者用更好的设备来代替
别人一个不错的例子(I/O 系统 vs. 超市排队)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超市排队 checkout 时,怎么决定该去哪个交款台呢?
首当是看排的队人数,5个人总比20人要快吧?
除了数人头,我们也常常看看前面人购买的东西多少,如果前面有个采购了一星期食品的大妈,那么可以考虑换个队排了。还有就是收银员的速度了,如果碰上了连
钱都点不清楚的新手,那就有的等了。另外,时机也很重要,可能 5 分钟前还人满为患的收款台,现在已是人去楼空,这时候交款可是很爽啊,当然,前提是那过去的 5
分钟里所做的事情比排队要有意义 (不过我还没发现什么事情比排队还无聊的)。
I/O 系统也和超市排队有很多类似之处:
r/s+w/s
类似于交款人的总数
平均队列长度(avgqu-sz)类似于单位时间里平均排队人的个数
平均服务时间(svctm)类似于收银员的收款速度
平均等待时间(await)类似于平均每人的等待时间
平均I/O数据(avgrq-sz)类似于平均每人所买的东西多少
I/O
操作率 (%util)类似于收款台前有人排队的时间比例。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出 I/O 请求的模式,以及 I/O
的速度和响应时间。
下面是别人写的这个参数输出的分析
# iostat -x 1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16.24 0.00 4.31 79.44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dev/cciss/c0d0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
上面的 iostat
输出表明秒有 28.57 次设备 I/O 操作: 总IO(io)/s = r/s(读) +w/s(写) = 1.02+27.55 = 28.57 (次/秒)
其中写操作占了主体 (w:r = 27:1)。
平均每次设备 I/O 操作只需要 5ms 就可以完成,但每个 I/O 请求却需要等上 78ms,为什么?
因为发出的 I/O 请求太多 (每秒钟约 29 个),假设这些请求是同时发出的,那么平均等待时间可以这样计算:
平均等待时间 = 单个 I/O 服务时间
* ( 1 + 2 + … + 请求总数-1) / 请求总数
应用到上面的例子: 平均等待时间 = 5ms * (1+2+…+28)/29 =
70ms,和 iostat 给出的78ms 的平均等待时间很接近。这反过来表明 I/O 是同时发起的。
每秒发出的 I/O 请求很多 (约 29
个),平均队列却不长 (只有 2 个 左右),这表明这 29 个请求的到来并不均匀,大部分时间 I/O 是空闲的。
一秒中有 14.29% 的时间 I/O
队列中是有请求的,也就是说,85.71% 的时间里 I/O 系统无事可做,所有 29 个 I/O
请求都在142毫秒之内处理掉了。
delta(ruse+wuse)/delta(io) = await = 78.21 =>
delta(ruse+wuse)/s =78.21 * delta(io)/s = 78.21*28.57 =
2232.8,表明每秒内的I/O请求总共需要等待2232.8ms。所以平均队列长度应为 2232.8ms/1000ms = 2.23,而 iostat
给出的平均队列长度 (avgqu-sz) 却为 22.35,为什么?! 因为 iostat 中有 bug,avgqu-sz 值应为 2.23,而不是
22.35。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